羊头紫砂壶是谁的作品?
羊头壶是供春所制,他为宜兴紫砂艺术开创了新的纪元,所制作品成为后世陶艺家的典范。
传世的供春款紫砂壶有数把,如收藏于苏州邓家彬处的“六瓣圆囊壶”以及另藏于苏州吴丞处的“六瓣圆囊壶”,两壶的壶盖、壶把、壶流、壶身纹饰均相同,壶盖内篆书“供春”二字。又如传为吴骞旧藏的“瓜形壶”,以及为清宫旧藏,现分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馆的“树瘿壶”,树瘿壶壶身镌刻楷书铭文:“且饮且读,不过满腹;胡然乎七亦,而八九。戊辰春,供春制。”
相传“树瘿壶”是供春在大风堂道士庙内,利用松树根制作的一把壶,此壶后来到了清代“扬州八怪”之一的金农手中,再辗转流传到端方和溥仪处。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“六瓣圆囊壶”以及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的“六瓣圆囊壶”也是传为供春所作。
其中宜兴陶瓷博物馆所藏的“六瓣圆囊壶”壶身圆润饱满,形如一个被压扁了的橄榄。壶身以花瓣形状进行拼接,共有六条棱线,棱线相隔处向外微鼓。壶嘴短而粗壮,为浑圆橄榄形,与壶身协调呼应。壶把粗壮微敛,形同鹰爪,握感自然舒适,与壶身连接处自然过渡,完美和谐。
壶盖内有“供春”阳文篆书长方印章。但学者多认为上述各器实为明代晚期或清代中期所仿造,但作为后世仿造供春款的“树瘿壶”“六瓣圆囊壶”等作品却代表了当时紫砂壶的制作水平与风格。
供春所创制的壶体朴实古拙,形制与装饰崇尚自然,不求纤巧华丽,尤擅仿照植物造型制作壶艺,如松桩、桃干、栗色、银杏等均为其取材范围。
《阳羡茗壶系》记载:“供春,吴氏醛,学宪吴颐山家僮。颐山读书金沙寺中,供春于给侍之暇,窃仿宜兴砂壶,心匠为此,已探其法。制作精巧,超出前人,一时壶坊竞相仿效,便称‘供春壶’。”
供春的师傅为董翰,董翰是当时的宜兴制陶世家大族,出身于陶业世家,其家族陶艺制作技艺高超。《阳羡茗壶系》说:“供春固善仿宜均款色,而尤工自然之致,虽一瓣一蒂,亦必躬自仿像,分毫不苟。而壶式浑厚,大有荆朴之风。”
供春在金沙寺中潜心仿制古陶,从自然界汲取灵感,创作出的紫砂壶以古朴取胜,不尚藻饰,壶虽小巧,而技艺十分之精巧,不计工本,有心匠,而独运匠心。
供春善于将自然的植物与紫砂壶的形态相结合,将植物的根、茎、皮质等特殊肌理变化巧妙地转化为壶体的审美形式,所做壶质薄而坚硬,有玉的品质。其作品如莲纹壶、树瘿壶、笋形壶、栗色乌头式壶等,自然天趣,神味俱足,开创了砂壶“浑朴自然”的风格。
《阳羡茗壶系》论到供春壶在市场上的行情:“今人无知供春为谁者,见有制此壶者,则曰供春,值金恒二、三十两。”
由此可见,供春的壶成为当时收藏市场上的珍品,价格在二十两至三十两银子左右。据梁晓棠研究,若按清朝时的米价每石五钱银子,每石米二百五十斤,每斤米值二厘银,则供春壶最低价格当为两万斤大米。
另据《阳羡名陶录》记载:“世传宋元以前,皆供茗事,后惟供春与金沙寺僧自行刀尺。”
可见,在顾景洲看来,明代中前期,紫砂壶的制作技艺尚未成熟,仍为茗屋。后经金沙寺僧